第594章三军齐退秦军追-《从长平之战开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行路难,尤其在这大局溃败之时。

    不是所有的将士都还能保持冷静,也不是所有的将领都能够在这样的危难时候,继续收拢败军,成建制地向自己规划的路线撤退。

    从某个方面来讲,信陵君能够在抛弃一万五千多战兵之后,依旧聚拢着魏军的主力,向巩城进发,其能力已经强过了不少的将军了。

    当然,历史上的信陵君魏无忌也的确算是个知兵之人,要知道他可是编纂过兵书《魏公子兵法》的,在实务中更是率领五国大军击败过秦军蒙骜的存在,其所率之兵马,甚至再度敲响了函谷关的大门。

    这也是战国后期,六国对秦国最后的一次有效的反扑。

    在信陵君死后的第一十八年后,魏国即为秦国所灭。可以说,信陵君之于魏国,就如同李牧之于赵国、项燕之于楚国一般的存在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物,或许称不上是绝顶的战将,但也还是比较优秀的那一类。

    如今还算齐整的魏军对列就是明证。仓促之间,他所选择的巩城路线虽然正中秦军下怀,这并不意味他的失算。相反与其说是他没有考虑周全,倒不如说这是他必然的选择。

    大输溃败之下,支撑着魏军依旧抱团的原因,除了信陵君本身的威信之外,也就是归国的信念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下,哪怕明明知道巩城恐怕有秦军阻击,信陵君也只能硬着头皮向巩城进发。

    因为所有人都知道,只有巩城才是回家的方向。一旦换个方向,在思家的影响下,恐怕大军走不了多远,就会分崩离析。

    与其如此,不如带着大军往巩城那跑,即便是到时候碰壁了,再行调整,也不过是损失些兵力而已。

    当然了,面对秦军主力的追击,说不紧张那是假的。可信陵君更清楚,越是这样的时候,越不能慌,只有把部队聚拢到一起,捏成一个拳头,才有可能砸开秦军的包围。

    与魏军捏成一个拳头坚定地打出去不同,赵军的办法则是另一个极端了。

    光是北渡汲水的地点就多达四五处,唯独就是漏掉了最近距离的河雍城,险之又险地躲过了秦军的合围。

    这并不是说廉颇的战法就比信陵君要更高级,只能说各军都是因地制宜,因人制宜。

    一方面,廉颇在军中的威信不是信陵君可比的,赵军又是提前得知了韩军的消息,可以说,赵军的撤退与魏军的撤退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,因此,赵军也不存在惊慌的感觉,自然也不需要盯着回家的路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因为周王畿整体的地形上呈现的自东向西的狭长面貌,对于赵军而言,有着太多的选择,自然是选择分兵而渡,才能尽可能地将部队保存。

    就像是在《人间正道是沧桑》里的中条山之战中,杨立青所部能拆成一个个连队,见缝插针地进行突围,而范希亮所部就只能攥成一个拳头,坚决地打出去。

    不是杨立青比老范高明,而是两人所处的部队、位置不同。

    当然,相较于赵、魏两国的因地制宜,楚国的撤退,就显得那样的简单而随意了。

    被赵军提醒之后,楚国的上将军也很快意识到了主营中的异常。

    略略查看一番之后,简直就要晕死在当场,原本偌大的主营之中,却只剩下了他自己和万余魏军在死撑着。

    刹那间,整个楚军便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
    楚国的上将军当然知道已经守无可守了!

    抬头看看南面和更近些的西面的寨楼之上,秦军已经渐渐站稳了脚跟,没有了主将之后,本就斗志不强的魏军,面对十数倍于己的敌人,既没有强有力的组织,又没有撤退的将令,不少部队直接在各自曲长、什长的带领下,十分地

    干脆地放下了手中兵器,随即跪地投降!
    第(1/3)页